穿过柳州融水梦呜苗寨高大的寨门,走过耸立在芦笙坪的苗楼,叩开屋后的小门——熏得发黑的梁柱、烧得旺盛的火塘映入眼帘,让人有种古朴的亲切感。1月26日早上,记者走进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梦呜苗寨,探访“旅游+扶贫”的苗寨新春生活。
▲梦呜苗寨寨门。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,均由见习记者 韦融望 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吊脚楼的主人是在苗寨景区绿化部工作的潘校荣(苗族,54岁)。潘校荣一家四口从杆洞乡锦洞村搬到这里已经5年了,而这栋吊脚楼已有三四十年历史。“我是跟房子一起搬过来的,在屋里就像在老家一样,但实际是过上了新生活!以前在大山里,只能种田勉强糊口,而现在在景区这里,我和老婆都有工作,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。这栋吊脚楼的门面租给旅游公司,每个月也有收入。”潘校荣说,“在这里过年比在村里好得多啦!县城不会停水断电,五湖四海的游客都到梦呜苗寨里来,很是热闹。”
▲潘校荣的吊脚楼。
▲潘杰辉与妻子潘英华。
虽然搬到了县城,潘校荣还保持着民族习俗和生活习惯,每当农历十一月的“苗年”到来,他还会回到家乡过节。以前在老家,潘校荣以种田为生,现在搬到了梦呜苗寨,他也获得了一块景区划分的“微田地”。早上完成绿化工作后,潘校荣就会去种田种地。“你看,这是我们收获的100多斤谷子!菜也不用买,自己种自己吃!”潘校荣向记者展示去年的收成,笑逐颜开。
潘杰辉(苗族,51岁)与潘校荣一同搬到梦呜苗寨,他在景区里担任演艺队队长。“村里过年确实热闹,而在梦呜苗寨这里,一年四季都跟过年似的!”潘杰辉笑着说。
▲潘杰辉在吹奏芦笙。(资料图)
潘杰辉告诉记者,他从小就接触芦笙,但以前都仅限在村里过年和坡会上吹奏。现在,他在景区吹芦笙,也将芦笙文化和芦笙舞向世人展示。2018年前,潘杰辉是村上的贫困户,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,一年到头都靠种田,温饱都很难解决。现在,他和妻子通过参加实景演出“苗魅”,表演吹芦笙、踩堂舞等,每人每月都有5000~6000元收入。在春节期间,潘杰辉参加的演出由每天三场加演到四场,收入比平时更多了。在记者采访结束时,潘杰辉马上要参加当天的第一场表演。
▲梦呜苗寨的芦笙表演。苏贵忠供图
▲梦呜苗寨游人如织。
据了解,目前在梦呜苗寨居住的脱贫户共有16户71人,有劳动能力的都和潘校荣一样在景区找到了工作,还有的则像潘杰辉一样,白天穿着工服工作,晚上换上戏装成为演员。
“希望景区的旅游事业能够做大做强,不仅能让我们在这站得住脚,还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繁衍生息,继续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。”潘杰辉说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洲五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22870号-9 联系邮箱:553 138 779@qq.com